1.曼联2比0取胜布莱顿,曼联能获得足协杯吗?

2.为什么 世界杯 没有 英国而有英格兰 求详细的解答

3.欧洲足球一共分多少种冠军奖杯

4.见怪不怪,见乱不乱 中超新政无非是荒唐

曼联2比0取胜布莱顿,曼联能获得足协杯吗?

英超u23视频直播-英超国际杯u23赛程

足协杯冠军对于申花绝对不会是终极目标,确实只是启航的风向标。

与联赛相比,足协杯这样的赛会制比赛往往是许多球队复兴的首选。重回89/90赛季,当时执教曼联3年的弗格森依旧没有找到让球队重回正轨的方式。

在当年的曼市德比中,1比5惨败给曼联。就在曼联球迷心灰意冷的时候,弗格森率领曼联闯入了当年的足协杯决赛,并一举夺冠。

申花在2017赛季所经历的一切,与那支曼联颇有相似。当然,两支球队不同,所处的联赛环境更是大相径庭。

之后曼联所做的一切对于现在的申花颇有参考价值,92一代的成长,坎通纳、基恩的引进,逐渐让曼联在成为英超的霸主。

足协杯中,刘若钒的抢眼表现,让申花球迷看到了希望。新赛季,申花将三线作战,联赛中,在U23的规则保护下,年轻球员一定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在中国培养年轻队员和要成绩,似乎是一对矛盾体。中超霸主广州恒大,今年在斯科拉里的率领下,也屡次被外界抨击不擅培养年轻球员。

依照申花俱乐部高层而言,绿地对于申花的投入是有规划性的,希望对年轻球员的培养也在他们的计划内。

总结;

在外援需要交奢侈税,内援漫天要价的中超。如果真的能出现曼联92班那样的奇迹,无论是对于球队本身的成绩,还是对于投资者的资产增值来看,都会是一个现象级的成功。曼联会成功的。

为什么 世界杯 没有 英国而有英格兰 求详细的解答

1888年,英格兰足球甲级联赛建立,也宣告现代足球正式出现。但联赛并不属于足总,而是联赛本身,这也为日后英超建立埋下了伏笔。之后,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区,先后成立了足总,并开始举行所谓的“四国邀请赛”。四支球队分别同其他国家的球队打友谊赛,并把现代足球传到了全欧洲以致全世界。后来,其他三个足协很快建立了杯赛。苏格兰最早有联赛,北爱尔兰也建立了联赛,威尔士由于最强的4支球队参加了英格兰联赛,所以到了最近才建立联赛。

等到世界杯建立的时候,英国人自认为实力超群,根本不屑与参赛,所以提出四个足协分别参赛的设想,遭到世界杯组委会拒绝,英国也没有参加前六届世界杯。由于第八届世界杯在英国举行,英国队的参赛问题,就摆在了日程上。经过协商,世界杯组委会同意英国的四个足协分别参加预选赛,以参加第七届世界杯。这样,四大足协得到了欧足联和世界足联的认可。英格兰代表队首场比赛,居然0:1输给了美国。英国记者不相信,擅自把比分改成10:0,英格兰大胜,闹出了笑话。

而在奥运会上,英国一度派队参赛,但在1916年以后,再没有派出过英国国奥队。08年北京奥运会,英格兰U23已经获得参赛资格,但由于无法代表英国,最终将席位让给意大利。由于12年奥运会在伦敦举行,所以英国很可能再次派出国奥队参赛,并以获得英足总和北爱尔兰足协的同意。

而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在中国进入联合国以后,和国际奥委会磋商,同意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北分别参加奥运会。大多数单项委员会,也同意这一安排。由于中国足球太强,屡次拒绝参加世界杯、奥运会等大赛,另外三个地区也不好意思参加,所以在足球上,这个问题不算太大。四支球队确实都参加亚洲杯预选赛、世界杯预选赛和奥运会预选赛,不过能进第二轮的很少。

欧洲足球一共分多少种冠军奖杯

国家队:也就是欧洲杯及其预选赛。当然还有世界杯预选赛。

俱乐部:国内的联赛:英超、西甲、德甲、葡超、意甲、法甲......

国内的淘汰赛(杯赛):西班牙国王杯、英格兰足总杯、英格兰联赛杯、法国杯、意大利杯、德国杯

赛季初由上赛季的联赛冠军和杯赛冠军进行超级杯:西班牙超级杯、德国超级杯、意大利超级杯、英格兰社区盾

洲际比赛:1.欧冠 英超、西甲、德甲的前四名,意甲、法甲、葡超的前三名,俄超、土超、乌超前两名........(各国的欧冠名额根据该国俱乐部的欧战积分变动)参加下一个赛季的欧冠,一共32支球队参加

欧联杯:各国联赛最好的俱乐部参加欧冠,次好的参加欧联,一共48支球队参加小组赛

欧洲超级杯:欧联杯冠军对欧冠冠军,在赛季初举行。

见怪不怪,见乱不乱 中超新政无非是荒唐

近日来,中超限制引援、U23两条新政再次引爆媒体关注,一时舆论哗然,质疑云集。

更多老球迷指出,对于中超已是见怪不怪、见乱不乱。中超商业化十余年,始于学习英超,而同英超等成熟商业化赛事的差距却从未缩短,到现如今乱象频生,倒是让老球迷觉得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15年10月《世界足球报》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英超场均36487名现场观众全球第二,中超场均观众22580人,全球排名第六。如果参考下两国人口对比,这种差距就不仅仅是同位级数学差那么简单了。

市场水平是商业化最好的试金石,场均上座率已明示中超与英超间商业化程度的差距,下图15-16赛季场均进攻、防御数据更是说明了中超与英超比赛的观赏性、技术含量层面的巨大差距。

过去一年内中,中足协出台诸多新举措,从U23政策到新U23政策,以及同时出台的限制引援政策,其中以24日夜出台的U23新政最为引人侧目。

新政看似扶植青训,直指世界杯,却意味着年过23周岁的球员将面临从球队宠儿到替补席都进不去的荒谬情况。

扶植青训,却是以牺牲大龄本土球员为代价;扶植青训,却是以牺牲成熟球队完整技战术体系为代价;扶植青训,也是以牺牲外援竞争力为代价;最重要的,扶植青训,出台新政,牺牲了职业联赛的观赏性和中超整体商业化进程,为这样一个渐渐走上正轨、由市场所主导的顶级联赛泼上了一盆冷水。

恒大首捧亚冠奖杯可谓是近年来中超的一个转择点,这之后资本增大中超投入,中超这个巨大的商业IP再次唤醒媒体及民众关注。本该顺利完成商业化构建,学习西方顶级商业赛事完善自身体系的中超却在新政发布后的舆论中一夜打回原形,重现往日乱象。

商业层面上来看,新政使得职业联赛的观赏性大幅降低,无疑大大降低了中超这个巨大IP的价值。当投入产出比不断降低,资本还会对足球产业保持足够的热情吗?如资本撤离,随之足球产业的整体氛围也会逐步下降,可谓是恶性循环。

中国足协的存在、新政的出台本该促进足球产业在国内的健康成长,而如今种种乱象丛生不禁让人们再次发出疑问:中国足球的明天在哪?未来在哪?

一、中超之乱始于其初

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之路始于1994年。

1994至2003年,中国足球顶级职业联赛名为甲级A组联赛,简称甲A。

2004年,效仿英超进行联赛改制,既有了“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既中超,这也是中国足球效仿、学习西方优秀联赛体系的一个里程碑。

中超成立本意为提升联赛水平、规范赛事、打造品牌,却因成立之初体系不完善、制度不规范走了不少弯路,闹了不少笑话。

03年甲A最后一轮,因足协公式漏洞,重庆队只有输球才能进入中超。一时“输球进中超”成了街头巷尾笑闻,而漏洞本身源于中国足协取消升降级制度所致。

而取消升降级制度源于2001年:中国国家队抽到世界杯预选赛绝世好签后,足协为国脚全方位投入世界杯预选塞所做的准备。本是杀鸡取卵,却不想这一取消,就是五年。这算是中国足球上一次屁股决定脑袋不遵从市场规律吃下的恶果。

而这一次,是U23新政。

升降级的取消又造成进入中超时代后,联赛中假赌黑的盛行。06年重新确立升降级制度后,中超才渐渐回归轨道。

2009年中国足坛反赌扫黑开始,中国足球的诸多阴暗面浮上水面,与之对应的标志性事件是央视中止了中超联赛的转播。

为此2011年初,足协请求央视恢复对中超的转播,未果。

从甲A到中超,二十年间种种乱象让中国足球的整体形象在民众心中跌落底端,逢韩必输更是成了中国球迷心中难以言却的痛。

二、中超之乱根于民心

中国足球已渐渐成为中国民众至下而上的一块心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解决了诸多世界难题,而如今唯一无法解决的大问题——中国足球——却依旧难堪的摆在每个人面前。

这份难题至下而上,似乎也摆在了如今当政者的面前。

5月23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会议后,中国足协于24日夜既抛出两份通知,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新政,新政本身可以解读为会议上对于足球领域汇报不满而做出的动作。新政本身更是直指青训,直指2020世界杯,满足上级意味十足。

15、16年冬季转会窗口,中超球队投入超3亿欧元。瓜林1300万加盟申花,拉米雷斯2800万转会苏宁,马丁内斯4200万转会恒大,一个个天价数字已令人麻木,却令外媒为之侧目,中超联赛一时成为全球最烧钱的联赛。

似乎中国模式在足球产业再次体现,同时也有质疑声不断发出:强力外援的加盟真的成为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吗?

中国足球对国民来说,早已不止是一个体育项目那么简单,它似乎承载了整个国家、民族的体面问题,代表了这个国家全体国民在全球的形象,百年前我们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百年后却多了一顶叫做中国足球的帽子。多年恐韩逢韩必输既成了这种全民面子的集中体现,我们真的赢不了韩国吗?是我们的体面无法输给韩国,所以足球不能输,国内的赛事如何不重要,国际上的重要赛事不能输。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中国足球的落后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建立的民族自尊心不容被足球这样一个“体育项目”摧毁。为了这种体面,似乎花再多的钱也是合理的。毕竟能花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花钱真的能解决中国足球这个大问题吗?中国模式之快真的能复制到中国足球上吗?

中国足球,不仅仅是球迷们的关注热点,关键比赛上输球更是成为了全体民众的耻辱,耻辱本身又会上升到国家角度,引得高层关注。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超之乱始于大众、根于民心。

举国体制不灵,就让赛事回归市场、回归商业,学习西方优秀的赛事管理经验,也学习西方成熟的商业化运作,其实有太多经验可供中超借鉴;市场规律“阻碍”了国际化赛事的成就时,再牺牲联赛持续市场化发展意愿,目标结果本身,满足人心。

谁都知杀鸡取卵不可取,可历史总是这样有趣的循环。一月初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注销,中国足球与国家体育总局正式脱离——这本是业内人士认为“管办分离”的标志。

而如今的新政似是再次点出:我们不过是走在一条历史的旧路上。

三、中超之乱祸及商业

2016年中超总收入15亿人民币,而其中10亿来自于媒体版权的收入,收入的大头自然也是各家媒体纷争之地。

本年度中超开赛前,一月底东方IC签约中超未来三年独家官方合作机构,随后三月份PPTV夺得中超未来一年新媒体独家转播权,今日头条获中超未来四年短视频版权资源。

现如今中超版权5年卖到80亿,媒体巨头央视踟蹰中失却中超的转播权,央视1500万到2500万的预算满足不了版权方上亿的需求。

从2012年央视以730万的买断中超转播权到去年中超的版权提升到8000万再到如今的5年80亿(体奥动力),似乎说明了中超正朝着良好的商业化方向前进,而如今开赛近三个月,是否一切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过去了呢?中超水平又是否配得上80亿的身价呢?

似乎中超的受众们对这件事都没那么肯定。

两个月前的一场法律纠纷更是让中超商业化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浮现。

3月27日,东方IC起诉体娱(北京)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既Osports全体育),指其以“中超联赛官方社”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派出摄影师假冒媒体记者混入赛场媒体摄影记者区大肆,损害东方IC作为真正的中超赛事官方机构的商业利益。随后全体育发表声明东方IC并不具有独家垄断赛事拍摄权利。东方IC只得再次强调《2017-2019中超联赛官方合作机构确认书》中第二条款项:“合作期间,中超公司不再与国内外其他机构进行合作。上海映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唯一有权在赛场位置进行拍摄的机构,其他机构无权进入场地拍摄。”

中超的版权向来是视觉中国、Osports和东方IC三家纷争。年初东方IC看似获得了中超三年独家合作机构,获得未来三年中超每场赛事中最好的拍摄位置。而实际情况是中超赛事需要更多传播与推广渠道,版权所有方自是对所谓官方社独家权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中国足球协议超级联赛媒体手册的摄影记者规章中,明确提及了摄影记者塞钱、赛后禁止进入比赛场地,禁止上看台,但这些规定往往因疏于管理而流于形式。看台拍摄,保安、媒体服务管理乱象丛生。

一场中超比赛的图文播报中,往往混杂了多家机构供图,而作为所谓官方社独家权益的东方IC,目标付费高质量,反而在纷争中落了下层,而这些不过是中超商业化进程中问题冰山的一角。

目前视频版权因信号制作难度大,一般侵权纠纷多为截取信号进行盗播,形式上清晰明了;而拍摄难度、成本要低很多。付费竞标拍摄更是中超首创,无疑中超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商业化的一步,却未对持权商权益做出更多保障,乱象频出。

U23新政出台多少暗示着足协对于联赛持续市场化发展意愿的放弃,中超商业化之路,依旧举步艰难。

四、历史的重演

英超没有对于U23球员每场必上的规定,却有一条U21球员无需注册即可参加联赛的规定。

英超联赛同样规定了每个俱乐部必须在主场馆举行至少三场预备队联赛用于增强球员、球迷们的比赛日体验,而规则方面则规定,每一场比赛只允许上三名超龄外场球员,门将不设年龄限制,让板凳们不会无事可做。

规则上孰高孰低一目了然,显然是对于西方的这些经验学了个壳子没学到核心。

合理的机制才是保障中超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双赢的商业合作才是为中超保驾护航的长治之路,这一点国民意识形态无法取代,拍脑门决定的新政无法取代。

商业是共赢的过程,体系的完善需要耐心成长的过程,仅为一时之利不尊重市场规律、杀鸡取卵的策略必不长远。

这一点取消升降级制度证明过,U23新政或将再次证明。

如今的U23新政不过是为乱象之下的中超提供新的注脚,观赏性和竞技性的降低消耗了球迷付费观看的成本,商业虚高但如果无法合理有效保护持权商的权益的话,最终商业化虚高溢价也会让市场冷静,对于官方合作伙伴的敷衍了事更是让更多合作方对中超失望。

如今的中超也似杀出垓下的楚霸王,无论如何挽救颓势,却只是一步步逼近乌江。